活动专题

刘少波院长在《南方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在逻辑现实依据与发展方略》

发布时间:2017.11.21来源:经济学院党建网浏览量:8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对我国主要矛盾的判断作出了重大调整,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它对谋划今后数十年的发展方略,更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在逻辑和现实依据

社会主要矛盾是在社会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能否正确认识和准确判断某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对于确定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解决所处历史阶段的社会主要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执政几十年来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判断是非常慎重的,其根本着眼点是广大人民的利益及其实现程度和实现路径;其表达形式从经济学角度讲就是供给和需求的匹配状况。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重大判断,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和现实依据。具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的需求和满足人民需求的能力及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由此必然会引致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一方面,人民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需求能力(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显著提升。数据显示,我国人均GDP1978年只有220多美元,2016年达到8020多美元;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分别只有343元和133元,2016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3616元和12363元;1978年人均储蓄存款只有22元,2016年达4.4万元。其次,需求结构不断升级,这是需求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资料表明,1978年我国城镇和农村恩格尔系数分别高达57.5%和67.7%,2016年二者分别降至29.3%和32.2%。与此同时服务消费快速增长。再次,需求层次日趋高端化,除要求物质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外,人们希望有更多的尊严和幸福感,向往社会更加公平、自由和正义,希望有条件以前所未有的从容和淡定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并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所有这些,引致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需要,使供求关系中的需求侧发生了深刻变化。

另一方面,满足人民需求的能力显著增强。30多年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国家积累了能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体系和构建了使这种能力得以有效发挥的制度体系。在能力体系方面,一是具有较强大的财力和物力,有条件去解决人民需求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建立更完善更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等;二是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数据显示,目前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居全球第一;据德勤公司和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对全球竞争力指数的研究结果,2016年位居世界制造业最具竞争力前三位的分别是中国、美国和德国。三是科技创新态势全面展开,为可持续满足人民需求的能力不断注入新动能。资料显示,2015年中国创新指数比2005年翻了近三番;中国在许多新兴制造业方面的创新已开始引领全球。在制度保障体系方面,我们不仅形成了完善的扶贫制度,也在满足人民更高更广需求如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基本建立起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关投入大幅增加。所有这些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准备了良好的基础并创造了进一步提升这种能力的条件。

当然,与人民实现小康生活后不断产生的更广泛更丰富、更高层次以及更高标准的诉求相比,我国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都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发展不平衡方面,城乡、区域、贫富之间差距依然明显,不同区域、阶层和城乡之间享有的教育、医疗、文化以及其他公共产品也很不平衡。在发展不充分方面,总体而言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中国制造的中高端物质产品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而导致大量的境外购物潮;同时,优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机会、优良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供给依然稀缺;此外,人们在精神层面的诉求如自由、安全、尊严、公平、正义等的满足程度仍有待提升。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方略

对主要矛盾的判断解决的是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问题,而如何有效去解决矛盾则取决于对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判断和把握。对于一个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政党来说,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所有诉求都是无可厚非的,因此,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解决主要矛盾的钥匙。

首先,在发展思想和理念上,必须明确发展的终极目的就是益民惠民富民,因此发展的所有方面所有过程所有举措都必须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同时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其次,在发展广度上,一要努力推进“全部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二要加快推进“全部地区的发展”和“各地区的全面发展”,三要大力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的全面性”,通过广泛发展和发展的广泛性,逐步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再次,在发展深度上,一要以人们不断提升的各种新的需求为供给发展导向,只有能充分满足这种需要的发展才是真正有效的发展;二要以提高整个供给体系的质量为核心,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际上就是对高质量的物质产品、服务产品、精神产品以及各种公共产品的需要;三要以大力补短板为抓手,人们许多深层次的需要往往就是供给方面的短板。通过深度发展,逐步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要推进深度发展,关键在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此外,在发展机制上,要构建和进一步强化两大机制,一是创新驱动机制,二是市场机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创新驱动机制和市场机制都是长效机制。 

     (来源:2017年11月20日《南方日报》第02版:观点)



@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