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我国疫情防控狙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之际,5月21日下午和22日上午,2020年全国两会隆重开幕,万众期待、使命重大。经济学院专家学者纷纷通过电脑、手机、电视等多媒体实时关注大会开幕,及时了解两会动态,并结合自身专业学习和工作特点,针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热烈而广泛的研讨。
专家学者有话说
程丹 侨联会员、财税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5月21日,在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陆续开始复工复产的时候,我们终于迎来了因为“疫情”延迟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这次两会,中央提出的“六稳”和“六保”,明确指明了今年的工作任务和实现目标。
今年伊始,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冲击我国经济,造成前所未有的影响。一是经济增长不稳。生产、消费、交换等经济活动大范围停滞,导致投资、消费、进出口快速下行,经济负增长。二是经济主体陷入危机。疫情冲击下,企业部门、家庭部门、政府部门受到严重影响,企业和家庭收入下降,陷入现金流危机,时间一长,可能破产。政府部门收入下降,支出上升,导致债务积累、赤字增加。三是金融风险加大。疫情的不确定性给金融市场投资者造成严重干扰,导致预期不稳,资产价格波动性上升,金融市场动荡。而疫情冲击下企业、居民收入下降乃至破产也会传导到金融机构,导致金融机构资产损失,并进而威胁金融稳定。四是内外经济失衡。疫情冲击给进出口造成重大影响,一季度我国进出口均呈负增长。疫情也会影响资本收支平衡,引起汇率波动。此外,世界经济出现前所未见的负增长、负利率、负油价、负收益,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严重恶化。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外部环境严重恶化,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面对一系列新挑战和新风险。
鉴此,中央及时作出新的安排,在扎实做好“六稳”的基础上,提出了“六保”的新任务,形成了“六稳”加“六保”的工作框架。中央旗帜鲜明提出“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把“六稳”作为实现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基本要求。在“六稳”发力下,我国经济经受住了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六稳”指的是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六保”分别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需要关注的是,稳企业的关键是稳中小微企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处提到了针对中小微企业的减税降费政策和扶持措施。数量众多的中小微企业在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稳定运转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功能,稳住中小微企业是保就业过程中一项意义非凡的工作。”保住了就业,基本民生和市场主体就有收入,就会拉动消费,扩大市场需求。”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我从财政角度去解读这“六稳”与“六保”。中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要通过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等一系列积极应对措施,增加可用财力。同时在继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惠企惠民的同时,向内挖潜,优化结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政策和资金的指向性、精准性、有效性,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推动财政运行可持续。这就是在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
同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部作出“压本级、增地方,压一般、保重点”的结构调整,将资金直达基层、直达民生。在压减的方面,今年中央带头压减支出,将出现负增长,同时对非刚性非急需的支出压减幅度超过50%,这是近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压减。在保证的方面,压减的支出都用于保障地方重点支出和基层民生,今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将增长12.8%,这对缓解地方财政困难、兜牢民生底线具有重要意义。这就是在“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基层运转”。
最后扎实财政管理,稳预期工作。从认真贯彻实施预算法、切实兜牢“三保”底线、管好用好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支持和配合人大依法开展预算审查监督六个方面,对2020年财政改革发展重点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进一步强化全国“一盘棋”思想,加强中央与地方协同配合,在应对疫情冲击、落实财税改革部署、强化财政收入管理、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后劲等方面形成强大合力。
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稳是基础,保是底线。‘六保’都是针对当前最突出的矛盾和风险隐患,是直面和克服困难挑战的底线思维。‘六保’是‘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和支撑点,守住这一底线就意味着经济有稳的基础,也意味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柳向东 统计系党总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1.疫情期间,开两会,体现党和政府的自信,成为抗疫的榜样。2.今年两会没有提GDP的目标,体现党和政府的务实,今年也是人口普查年。3.对香港澳门台湾稳定,支持立法,支持党和政府,会落实到自己的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