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出发,把扶贫开发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我国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全国290万驻村干部扎根贫困农村,为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2020年10月17日,在“全国第七个扶贫日”这一重要时间节点,为进一步宣传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取得的宝贵经验,引导有志青年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与学院机关联合总支邀请了湖南省慈利县明珠村第一书记陈罗俊(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2011级硕士研究生、中国信保湖南分公司办公室主任助理、暨南大学湖南校友会秘书长)讲述扶贫一线的故事,分享一个大山中的扶贫实践与体会。学院党委成品兴书记、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与学院机关联合总支书记钟春生和学院机关支部书记唐庆峰主任以及经济学院2020级校本部新生学生党员、特区所18、19级支部党员和积极分子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钟春生书记主持。
陈罗俊师兄以《不忘初心,我在大山沟里奋斗的这三年》讲座主题,从选择扶贫道路缘起开始,对“如何对地区脱贫进行解题、破题”、“扶贫攻坚克难有何体悟”等方面展开了详细的讲述。
从山中走出,又到山中去
2018年春节,陈罗俊接到了一通电话,“罗俊,我们去干一番事业!”电话那头的语气里是藏不住的郑重和欣喜。那时候的陈罗俊还未察觉,命运已将自己与“扶贫”二字紧紧联结在了一起。
陈罗俊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对乡村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这唤起了他心底那份由来已久的情怀和使命感。2018年2月,基于国家感召和对现实工作考量,陈罗俊与两位同事一起,正式开启了为期三年的驻村帮扶工作。
陈罗俊在现场回忆起初到明珠村的情景:破落的旧宅、崎岖的山路,从未被灯光点亮的夜晚... ...让他猛然记起十年前的自己,也正是从这样的一座大山中走出,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站在脚下这片似曾相识的土地上,他暗下决心,要充分利用自己所学在这座大山中开拓希望的田野,打一场漂亮的脱贫攻坚战。
我们是驻村干部,我们是来扶贫的
驻村帮扶的三年,陈罗俊始终奉行着一个准则——自律,每天不得晚于八点起床,“我想通过这些细微的小事告诉村民,我们是驻村干部,我们是来扶贫的。”
明珠村位于慈利县许家坊乡中北部,为省级重点扶贫村。进驻伊始,明珠村的情况并不乐观。贫困人口共120户,达431人,集体经济收入仅0.52万元。基层组织涣散,基础设施更是破败不堪。在这种情况下,摸清村情、民情和每位贫困户家庭的实际情况成为摆在陈罗俊面前的第一门“功课”。驻村的第一个月,陈罗俊和他的同事们奔走在田间地头和贫困户的家庭院落,倾听村民的声音,翔实掌握了明珠村的村民构成、致贫原因和主要困难,并对症下药,制定了四个具体的整改方向。
第一,通过党建引领,打造不走的“工作队”。“刚进驻明珠村的时候,每次召集开会人总是到不齐,所以我们首先做的就是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一系列赏罚分明的规范措施,在短时间内迅速凝聚了群众,也让国家实施脱贫攻坚的战略文件和各项扶贫政策更加深入人心。陈罗俊还观察到很多村民对于政策的实施持观望态度,带有些许从众心理,因此,他积极培养村两委成员和党员作为带头人,在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第二,通过夯实基建,解决群众关切问题。道路问题是村民向陈罗俊反映的第一个困难。明珠村原道路宽仅3.5米,且地势陡峭,山石嶙峋,严重影响了村民的正常出行和与外界经济的互联互通。陈罗俊等人通过多次内部讨论和广泛征求民意,在政府和单位的资助下,筹措210万资金修建了一条长5公里的宽道。用水用电问题也困扰陈罗俊许久,由于地势和资源因素,明珠村甚至无法打井,电也难以带动,为此,工作队以建立水窖和更新变压器的方式,切实解决了村民的水电问题。
第三,通过教育帮扶,帮助孩子改变命运。2018年暑假,在脱贫攻坚任务极其繁重的情况下,他主动请缨进行义务支教。出身于乡村的陈罗俊,深知教育对个人命运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堂上,面对求知若渴的二十七双眼睛,他除了知识讲述,还殷切教导:“不想看到你们十八岁成人之后,就选择出去打工。”除了言传身教,他还通过引进企业的方式,帮助明珠村的学生获得了30万的教育资助。令陈罗俊欣喜的是,三年来,村里的大学生从无到有,他们开始用知识改变命运,走出这片大山,向更光明的世界追寻。
第四,激发内生动力,抓好产业和集体经济。明珠村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填补产业空白成为燃眉之急。区域经济学的学科背景使得陈罗俊更擅于用经济学的手段解决问题。他深知,明珠村产业的选择必须发挥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才能起到因地制宜之效。明珠村村域内存在许多野生粽叶,但由于生产规模小、采摘效率低等现实问题,并未取得长足发展。陈罗俊等人多处学习、深入咨询,最终确立了以生态粽叶种植为主导,跑山猪、野生葛粉为辅的产业发展模式,集体经济收入逐步稳定。
疫情之下,“危”与“机”共存
在驻村工作队的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底,明珠村整村退出贫困村序列,截至2019年底,明珠村实现116户425人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4.7%下降至0.29%,顺利地摘掉了“贫困村”帽子。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使这座山村面临着新的危机与际遇。一方面,疫情使更多的人力开始回流本土,为明珠村的发展提供了劳动资源。人们对健康的更加重视,亦间接带动了生态产品的发展;另一方面,疫情防控的客观要求减少了大量的外出务工机会,政府出台的严厉政策也使野生动物养殖备受打击,为许多村民的生计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在此情况下,陈罗俊率驻村工作队迅速到村,召开村两委产业发展与防疫工作会议,通过与种苗供应协调并请示地方政府,确定了疫情期间开工生产的方案,最终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完成了全村300亩粽叶种植,给村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陈罗俊告诉我们,接下来明珠村将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以党建为根本、以产业为动力、以文化为灵魂,着力建设党总支部坚强战斗堡垒,不断提升村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努力将明珠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一方村民谋福出策,获一段经历青春无悔
在进驻明珠村的当天,陈罗俊曾给自己写下这样几句话:用一腔热血汗洒乡间,换一身沧桑黝黑肤色,为一方村民谋福出策,获一段经历青春无悔。三年时间,广阔的乡土在他的肌肤上留下痕迹,却也让他心灵的厚度得到积淀。
在讲座的最后,陈罗俊校友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与想法。首先他从工作环境、服务对象以及知识运用三个方面分析了基层与现代职场工作的异同点;接着他分享了基层锻炼与职场发展的得与失。陈师兄描述了这样一个细节:明珠村与著名旅游胜地张家界的直线距离只有两公里,他曾试过徒步翻越,领略对面的风景,却没想到花费了整整5个小时。大山两边,一面是市井的喧嚷与嬉闹,一面是山村的静谧与寂寥。陈罗俊坦言,在无数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他也曾觉得孤单过。然而,内心的责任感让他选择留在这里,让他“得到了民心”、“贴近了自然”、“熟悉了人性”、“赢得了成熟”,也留下了这一生最值得回味的时光。
陈罗俊师兄和师弟师妹进行了现场交流环节。19级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钟永发就如何将帮扶教育工作落实到位问题向师兄请教。陈罗俊校友解释道,首先与同事一起,各方筹集资金,对教室进行了改造,添置了文体用品,为学生发放文具并配齐了校服。其次为争取更好的学习资源,主动为全村所有初二升初三的学生开展为期二十天的补课。为了村里学生的积极性,在单位的帮助下还争取了资金为村里考上高中和大学的学生进行奖励。陈罗俊校友强调,贫困短时间不能根本改变,关键是作为一名驻村干部,力所能及要为农村扶贫事业贡献微薄之力。19级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蓝坤祥表达了自己对陈罗俊校友扶贫的敬佩之情,他强调自己也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深知大山背后经济的落后、思想的匮乏。而陈罗俊校友却扎根一线,造福一方村民,让他十分感动。
最后,成品兴书记对陈罗俊校友的扶贫故事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并进行总结,成品兴书记认为,陈罗俊校友的扶贫故事令人感动,也让人折服。三年的时光,看似短暂,但是在一线农村扎扎实实去帮扶,实则很漫长,也很辛苦,成品兴书记对陈罗俊校友表示由衷的钦佩。钟春生书记也表示,正是陈罗俊校友这样的青年干部,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用新理念、新方法使得农村发展有了新思路,带领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扶贫艰辛,令人感动。希望各位在校研究生党员,能在今后的生活中,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理想信念和党性,向奋战在抗疫前线的英雄和在扶贫攻坚一线的先锋学习,在生活学习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一个有情怀的人,要有奉献精神,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奉献自己的力量。